法云讲堂·第36讲丨舍宅为寺:唐代士大夫的信仰抉择

日期:2022-07-04

2022年7月2日周六上午,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狄蕊红应我院之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舍宅为寺:唐代士大夫的信仰抉择”的学术讲座。

课程开始狄老师从历史视角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解着唐代“士大夫”这一特殊人群关乎信仰的抉择。中晚唐士大夫舍宅为寺之风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它是在中晚唐政治不稳、禅宗发展与儒释两家逐渐融合的大社会背景下发生的特殊的历史现象,虽然这种行为中蕴含着中晚唐士大夫护佑国祚、荫产传宗、逃逸栖隐、信仰寄归的多重心理,他们希望通过“舍宅为寺”来获取儒家入世精神之外的佛教出世情怀,用以安顿个人的灵性生命。

由此可见,因为精神的独立性,士大夫群体在精神信仰上彰显出其高于世俗的超脱性,这种可贵的超脱性使得士大夫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对佛教发展与传播不仅是世俗意义上的推动,而是深入个体精神深处的参与,也正是因为其参与之深,对中晚唐的佛教理论建设、传播等都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成为中晚唐时期佛教尤其是禅宗发展的中坚力量。后世中国佛寺诞生的“家宅-家寺-家祠-家坟”的家族嵌入式佛寺文化及“士与寺一体互动”的佛寺文化形态正是士大夫影响中国佛教发展的强大动能的体现。

课程结束,本次讲座主持人明臻法师,从佛陀时期给孤独长者舍宅的典范,到佛教传入中国,古代、近代、以至于现代“舍宅”的行为都是资料记载的,可以说“舍宅为寺”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渐渐的中国寺院、丛林的规模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这是从佛教的发展来说。从佛法来说,“舍宅为寺”也是信众通过“舍”这个行为,来表达去除个人执着的出世精神的所在。

夏日虽炎炎,知识的微风却是清凉的,非常感谢狄老师为我们带来这么一堂回望古人信仰抉择的课程,也砥砺着我们这一代人关乎信仰的抉择。参与大众收获颇丰,法喜充满。


版权所有 © 杭州佛学院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法云弄60号    邮编: 310013    电话: 0571-81022925
备案号:浙ICP备2021006856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093

邮箱:hangzhoufxy@126.com